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148 (第1/4页)
是还要悬一下的。 祁元询他的东宫讲官、内阁阁臣,无论是青壮派代表人物三杨,还是方孝孺、丘福这样的老臣,都在积极鼓噪皇太子取妃这件大事。 儒家重正嫡,太子既然已经逐渐年长,那么迎娶元妃、诞育元嗣,就是巩固地位的重中之重。 早年间大周的人手不够用,进士甚至许多非进士出身的受举荐文人、举人、国子监监生等,考上之后很快便要授职做官办实事。 等到科举固定为三年一行之后,这些年来,国家也已经积储了一些人才,祁元询实在不想看到后世再出现什么“非翰林不得入阁”,而很多翰林官终其一生也只做过京官或者其他的清贵官职,对于地方上的民生了解并不充分。 从纸面上看到的资料,再怎么充分,也只是文字而已,还是亲眼见过、亲自处理过,才更全面直观。 所以祁元询个人来说,是非常赞同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这样的理念的。 皇帝需要帮手,所以没有了宰相,内阁依然会发展起来。 既然如此,那他就开一个好的头,让内阁的阁臣们也都有在地方上干实事的经历。 阁臣们没有不同意的。 或者说,他对这些亲近人透露的消息,本身就是他给阁臣们开的小灶,是将这些阁臣视为心腹的信号。 只不过,他们都不是很想这么早就离开京师。 别的没关系,但是皇太子的大婚,他们还是想等到的。 阁臣们外放的地方都不是那种极富庶、极易治理的郡县,祁元询给他们圈定的都是条件比较一般甚至发展不大好的地方。 如果说古代有什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