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靖明 第525节 (第7/8页)
。指望不上人人都是德高贤士,自然要诉诸律条。不能使戒之,便使其畏之!” “办的这一批,严刑峻法!”朱厚熜强调态度后停顿了片刻,才平静地继续,“朕有三问,既问卿等,也问天下官员。” 众参策都看向了皇帝,大明天子很平淡地问出了三个问题:“做官之后,应该怎么继续修身,应该怎么在新身份底下齐家,佐朕治国是要以什么为出发点才是真正帮助朕治理好大明江山。” 朱厚熜看着张璧:“大察可以只办了已查明的这一批就停止,但万寿圣节之前,上至正一品,下至从九品,人人都回答朕这三个问题,明文入京。大明官员们是怎么思考做官后修身齐家治国这六个字的,朕要统计一下,大明官员心目中忠臣贤臣的实际标准。” 张璧:…… 朱厚熜又看向了其他人:“朕重实践,天下皆知。提醒下去,别拿虚言搪塞朕,给出实际可行、可做到、应该做到的标准。朕不会明令制定这个标准,大明官员们普遍认同的标准,就是今后的标准。如果大伙儿普遍认同应该做到这些标准,那么将来再有做不到的,就说明不符合大明官员要求的素养。” 标准标准的,张璧的头有点晕。 这是让天下官员形成的共同“态度”,成为大明官员将来为官的道德和律法枷锁吧? 不是由圣人先贤提倡的上限标准,而是整个官员群体扭扭捏捏表态中提炼出来的下限标准? 下限如果都做不到,那是什么畜生和儒门败类? 而皇帝还没完,接着说道:“等这个标准出来了,就是将来大明士子要出仕为官的宗旨、信条,是大明官员为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