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82节 (第5/6页)
譬如“哨音”,就可以理解为是在模仿鸟类的“鸣管”发声,发出高频的声音。 既然人类可以模仿鸟类,为什么不能模仿鳄鱼? 这就是“鼍龙吼”这种发声方式诞生的原因了。 但系统之所以给这种发声方式命名成“鼍龙吼”,并不仅仅是为了酷炫,还有其深层的道理。 首先这种发声方式音量很大,如同鼍龙的全力大吼可以传出一公里之外。其次是低频,由于鳄类普遍生活在植被茂密的环境,为了绕过树木等障碍物且传得更远,它们的声信号的主频率都非常低。 在经过“被动训练”之后,谷小白发现,所谓的“鼍龙吼”,不但是一种低音发声技巧,也是一种低音训练技巧。 从发出的声音来看,它有点像是极端嗓中的“死腔”,是一种“嘶吼”声,声音非常厚实低沉,高音共鸣比较少,而且拥有非常粗大的颗粒感。 而从生理学上来说,它属于假声带发声。 所谓假声带,学名叫室带,是一组通常由副交感神经控制的平滑肌,位于真声带的上方,通常它是没有办法发声的,它在人类身体中的作用,是在吃东西的时候,盖住气管,防止食物、水进入喉管,几乎没办法由人类的意识单独控制。 也就是说,人类其实没办法单独控制它来发出声音,或者改变音色,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用来唱歌的。 而假声带和假声也没有关系,假声的发声原理,是真声带的边缘震动。 但它确确实实可以参与到发声过程中去。 譬如人类发声方式里的“颗粒感”,就来自于假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